西曆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三月十八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嘎瑪仁波切:生活中處處都是修行對境
昌列寺 2016-12-09

嘎瑪仁波切:生活中處處都是修行對境

昌列寺

生活中處處是佛法,人成即佛成。

有一天摩訶利王子專程前來聆聽佛陀講解《帝釋所問經》,由於佛陀生動的闡述,讓王子認為佛陀必定認識帝釋。於是摩訶利王子就請問了佛陀,佛陀:摩訶利!我確實認識帝釋,而且也知道他如何能成為帝釋的。

帝釋的前世曾經是摩卡拉村子一位名叫瑪伽的年輕人,瑪伽召集三十二位同伴,日常一起熱心參與社會公益活動,生活謹遵善人法的標準,一生奉行七項義務:

、奉養父母。

、尊敬長者。

、言語溫順。

、不背後說人閒話。

、不妒忌、不貪婪。

、說實話。

、不發怒。

由於瑪伽在那一世具足無數的善業和正確的德行,所以在他死後能往生天界成為帝釋,而他的三十二名同伴也成為天人。

生活中處處都是修行修心的對境。我們依賴佛陀的教育實踐佛理,並非指是要讓我們與世間格格不入,成為一個不食人間煙火,只懂拿著佛珠秀身份的偽教徒。滿口的經文咒語,行為與處事上卻傲慢無理,處處傷人。這不是佛陀宣導我們如實觀察世間苦,並升起強烈出離心的本意。我們一反常態,不入流處處還招人煩的行為,只是我們自己拿了佛教徒的名號,重新樹立更頑固“我慢”的姿態。

佛陀如實告訴我們世間苦、空、無我的真相,但其本意是要我們如實觀察世間一切因緣合和的無常本質,不要因此而執著,要去深思快樂背後所隱藏的苦。一切行為的動機都是對於我執作用,所蔓延開來的貪、嗔、癡、慢、疑。這些習氣的輻射讓我們自私自利,很少真正放下自己而為他人全心付出。

佛陀要我們如實面對自己的劣根性,與頑強的我執較量,放下為了滿足貪心和欲望的一切出發點,但並不說明我們就要什麼都不做。恰恰相反,如果我們懂得在心上放下,事上不放下,用大愛的姿態處理好世間法,處處學會捨棄這個無理的自我,從點滴處做好人做好事,慈悲喜舍的將佛理用在生活中。這才是至高的人間佛法。

如果我們擁有智慧和慈悲,無論觀察哪裡,哪裡都會有佛法,處處都可以修行修心。菩薩是因眾生而成佛的,沒有世間的人、事物、環境的影像作用,我們是很難發現自己的不足,而只會沉迷於自我的滿足中。

我們要真正依照佛陀的方法來訓練自己,讓心不是一味的賓士,情緒不是無止境的放縱。但凡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把我執慢慢的淡化,從而指導我們行為作用的表現,一定是尊敬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個眾生。以往的嗔心、嫉妒、傲慢,漸漸被慈悲、智慧和大愛的行為取代,在我們的觀念中會慢慢樹立。並從內心懂得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生命都是很短暫的,彼此之間都是過路客。但有緣相聚,無論敵親,這個世間沒有無緣無故的恨與愛。但凡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都是有緣眾生,可隨時都有可能分離道別。在這短暫的時間裡,要能夠彼此珍惜緣分。這個世間沒有一個生命是可以因為我們的自認強大,而被輕易藐視和不尊重的。

人間處處是佛法!要明白: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做好世間人,行好世間事。對於佛法的修行,對人、對事、對境是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善待所有有緣眾生,感恩戴德的知足常樂,人做好了離成佛也更近了!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