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05月06日 星期一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三月廿八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心皓法師:法華經偈頌選讀(一)
石頭同學會@香港佛學院 2016-05-27

法華經方便品偈頌:

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這個偈頌是「法華經方便品」中的過去佛權實頌,是約稱佛號明開權顯實之理。人們到寺院中能隨便「一稱南無佛」,即乘此念佛善根功德,漸見無量佛,聞法修行,今「皆已成佛道」。

經中說到,過去諸佛,皆以一乘大法化導眾生,惟隨順天人一切眾生之心欲,故以異妙之方便說法,助顯妙義。如值佛聞法者,精修六度,皆成佛道。在佛滅後者,敬重舍利,建築塔廟,莊嚴佛像,及供養此塔、此像,雖種因極微,佛皆決其終成佛道,甚至心多散亂之人,一拜佛像,一禮塔廟,一稱佛號,佛亦決其終成佛道。這是因為經營塔像,供養恭敬之因行,均能長養善根,增益福慧;並能以此熏習之勝因,起無漏之功德,若不退轉,自得究竟成佛。證明過去諸佛種種方便,悉是一乘之法式。現在諸佛和未來無量諸佛,皆亦如是。

這裡有一個問題:明明眾生並未成就佛道,為什麼頌中說「皆已成佛道」?這就是法華的即權即實的「待妙」之理。

如何理解即權即實?昔日的權巧,不離今日的真實,可謂即權即實,權不離實,故舉手低頭,皆得作佛。類似的頌子如「乃至童子戲,聚沙成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巳成佛道。」可知凡是有機會聽聞佛法,甚至曾經接觸過佛法的人,都可以憑藉佛法不可思議的力量,助長緣因佛性,啟發了因佛性,進而證得個人內在的正因佛性,終於覺悟成佛,才是諸佛出世的真實目的。其餘五戒十善,保持人身不失的法門,以及聲聞法,緣覺法,甚至菩薩的漸修漸證,都是佛權巧方便的施設,而佛方便施設的三乘五乘教法,皆可以作為最後進入佛乘的方便。這就是「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的原理。

就近而言,「一稱南無佛」的人,都能在下一尊佛彌勒佛出世的時候得到解脫。《法華義疏》言:「彌勒有三會者,度釋迦餘殘三根眾生也。於釋迦佛持五戒人,初會得度;受三皈依人,次會得度;一稱南無人,三會得度。」當來下生彌勒尊佛,於龍華樹下三會說法,其第三會所度的九十二億人,多是在釋迦牟尼佛法中,曾經一稱南無佛的人。只要念佛,必能得度,成就佛道。

附注:

法華經四要品:方便品、安樂行品、如來壽量品、普門品。

《法華經》的義理以唐代湛然大師所選四要品最為重要,即:跡門中的第二〈方便品〉和第十四〈安樂行品〉,本門中的第十六〈壽量品〉和第二十五〈普門品〉。

湛然大師《法華經文句記》卷一對為何選此四品作了說明:「〈方便〉、〈安樂〉、〈壽量〉、〈普門〉,並是本跡之根源,斯經之樞楗。」並指出此四品即教、行、體、用四法。

方便品,開顯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之教法,是教;

安樂行品,示法華行者所修的一心三觀行法,是行;

壽量品,顯久遠本覺之佛身,是體;

普門品,示諸佛自在之應化,是用。

法華四要品是體現《法華經》一佛乘思想教義的必讀選文,是法華的脈絡,龐大法華體系的精髓。就法華的思想義理而言,非〈方便品〉和〈壽量品〉莫屬。因此,我們從這兩品中選出一些著名的偈頌作解讀,希望對法華的開權顯實,開跡顯本的一乘思想有所解悟。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