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三月十二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見岸法師:新春梁皇寶懺共修開示(六)
法印講堂/見岸法師主講/楊安家整理 2017-03-14

新春梁皇寶懺共修開示(六)

法印講堂/見岸法師主講/楊安家整理

今天共修的《梁皇寶懺》第六卷,內容是接續昨天第五卷〈解冤釋結第九〉品經文,但是兩卷懺文內容差異很大。第五卷重點在解說怨懟產生的原因,以及怨懟對修行的障礙。我們因為對外境產生貪、對親人生怨,有貪、有怨生憎恨,因為憎恨而使彼此之間產生冤結;因冤結的緣故,我們就會再從冤結生起種種貪、瞋、痴、慢、疑的煩惱,有了這些煩惱就很難修行、修行會有很多障礙,所以懺文告訴我們要發願,發願解冤結,冤結有可能從師長來、也可能從親友、或同參道友而來。

思維身的意義

第六卷〈解冤結第九之餘〉,則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怨懟產生的原因。怨懟是佛陀所說眾多煩惱之一。眾苦從何來?從「身」來。所以懺文第一句:「經言:有身則苦生,無身則苦滅。」這個「身」有積聚的意思,「身」是眾苦之本;佛法說「五蘊身」,即是指這個身體是由色、受、想、行、識累積聚合所成。因為有此身,所以會產生種種的煩惱;而且此身包括了色法與心法,色法與心法的生起,也都要有因緣條件的積聚才會產生。由於是因緣條件的積聚所產生,故每一天、每一個念頭都不盡相同;因為因緣條件不同,所以有好的因緣就生善法;有逆境、不好的因緣就會生惡法。善惡念很微妙,是剎那、剎那在變化;在一天當中不見得每分每秒都是善念、也不見得都是惡念,因此累積善念、斷除惡念,這也算是一種積聚;是累積、聚合我們的善法功德。也就是說,我們要從觀察五蘊身的本質是累積聚合的,進一步思考如何累積聚合我們的善業。如果不能累積、聚合我們的善業,善惡業是固定的話,那修行就沒有用、沒有意義。所以我們要深入思惟「身」所代表的義涵。

懺悔三世諸惡業

緊接著,懺文告訴我們要懺悔惡業。既然我們有五蘊身,過去一定會累積、積聚一些善業或惡業,對於善業要保持下去,對惡業要懺悔清淨。懺悔最主要是不再犯,不再犯就是不二過,如果我們會容易再犯,那就變成一種輪迴,會循環不已。如果我們透過懺悔清淨之後,我們會增長善法、斷除惡法,這才是修行的本質。所以在這一卷的懺文告訴我們,要懺悔過去因為不知佛法而造作的惡業與怨懟。

發起種種諸善願

發願是一項很特殊的重點。通常我們都是發成佛道、渡化眾生之願,但是這一卷的發願有六個不同的主題。昨天發願的重點在解冤結、解怨懟;今天發願的特殊之處是在希望在何處修行。既然我們有怨懟,當然期望現在趕快修行,來世還是得人身,所以會希望能夠生在聖人所居之處,這樣才能繼續修行、繼續信奉三寶、供養三寶、利益眾生。但是,萬一因為我們怨懟過重,不能生在聖人所居之處的話,至少也要生在人間,因為生在人間才可以修善。當然,最好的結果就是生在聖人所居之處又生在人中。

願在惡道生善念

如果不幸,我們因冤結過深而生在惡道,那怎麼辦呢?這時我們就要發願,假如生在惡道,沒有辦法解脫的話,希望能成為護法善神。也就是說,就算是生在惡道也要修行。也許過去有怨懟讓我們生在鬼神道,但是過去也有種下可以成為鬼神道的護法善神的善業,所以大乘經中有很多夜叉、羅剎都是皈依三寶成為護法神。此外我們也要發願:如果不幸墮入畜生道,就不要再造惡業、不要有被宰殺的苦迫,希望能生在深山、沒有苦惱的事、不會被追殺、不會被虐待。我們還要發願:如果不幸生在地獄道,希望能遇到好的因緣,有人誦經迴向地獄眾生,那我們就可以自知宿命,然後發起菩提心。當然這是很辛苦的事、也不是容易的事,但是如果我們在人間修行、常常發如是願,未來即使善業力不夠,無法生在人間善趣,至少這些願力會讓我們在惡道受報不苦;這個苦不是身苦而是心不苦。換句話說,這個願力會讓我們的惡報早日受盡,而且在惡道受報的時候,還會有善因緣生起、還會有善念生起,這是很難得、殊勝之處。

愈苦愈要修行

試問:當我們生病、或家中遭遇困頓時,我們是否有生起善念?或是當我們在煩惱時,認為自己此刻正在生起煩惱,所以沒有善念是對的?其實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我最近內心很苦悶、生活很困苦,所以沒有辦法生起善念;但是,如果我在苦難的環境中都可以生起善念的話,那以後不僅在善道可以生起善念、甚至在惡道也可以生起善念。當然,沒有人願意生在三惡道,所以我們要不斷的學習,原則上就是要去思維「身為苦本」的道理,知道在過去總會造作一些貪瞋痴的惡業,所以我們要懺悔,懺悔之後要發願,願生在善趣、生在聖人所居之處、發願即使受苦也要生起善念。

從「茶」談起

今天要修十供養中的「茶供養」,「茶供養」的由來比較特殊。在原始佛教的時代,茶是屬於「非時漿」類,什麼是「非時漿」?我們常說「過午不食」,過午不食就是不「非時食」,超過中午以後而進食者,稱為「非時食」。過午不食的人,在非食的時間內可以食用之漿類,就稱為「非時漿」,茶水也是屬於此類,在非吃飯的時間可以食用的東西。在原始佛教中對茶的記載不多,但是茶在中國佛教中,大部份記載在禪宗的語錄裡,禪師們喜歡用茶做引子說公案。

懺本第六卷的讚中,有提到「趙州公案」這句話。我們知道趙州禪師是唐朝有名的禪僧,他俗姓郝,法號從諗,並非名趙州,後人都以其所住持的寺院所在地趙州城為名,而稱呼他為趙州禪師。趙州從諗禪師出家後,受學於南泉普願禪師,南泉禪風講頓悟,又可稱為南宗禪,喜歡用公案接引有緣人令其開悟。趙州禪師喜歡講授禪宗三祖僧燦之《信心銘》。他有二個有名的公案,一個是「狗子有佛性否?」,另一個是「至道無難」。

「狗子有佛性否」?若說有,牠用什麼來覺悟?通常我們都說要依我們的佛性來覺悟;若小狗有佛性的話,那狗跟人是不是一樣?若說不一樣,是不是狗就不能成佛?可是,為什麼佛陀說一切眾生都可以成佛呢?所以,禪宗公案的思維往往都是兩難,兩難就是要破除我們的執著。至於另外一個公案,因為時間不夠就不說。趙州禪師直到八十才當住持,四十年間都在弘揚禪宗法門、大振南宗禪,敕謚「真際大師」。

有願就有力

雖然這個典故和本卷主題沒有很直接的關係,但是可以提醒我們:即使生在三惡道也要發善願,願不受宰殺、折磨之苦,因為受到苦事、苦迫,就容易再生煩惱;甚至當我們墮地獄時還是可以發菩提心。這是一種強而力量的提醒,提醒我們:修行除了可以在善處、善法中修之外,在惡處、惡法中,我也要有志氣發願要修行。就像趙州禪師問:小狗有沒有佛性?這就是在問畜生道可不可以成佛?這與《法華經》中提到龍女是否可以成佛的思維相同。

新春祈願

雖然這卷懺文看似容易,但是我們要從發願文中做更深入的思考。當然在我們懺悔的時候,還是要心誠意正,真正了解到我們是可以成道、可以成就的;只要我們發願不要再犯以往的過失,以清淨心在未來努力修學,相信每一個人透過懺法的學習,今後在修行道路上都會覺得身心輕安,法喜充滿!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