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2月07日 星期六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冬月初七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法藏法師:楞嚴咒略考
顯密文庫/法藏法師 2016-12-19

楞嚴咒略考

法藏法師

前言

正名第一

句釋第二

出處第三

發音第四

分句第五

環境第六

背誦第七

功德第八

附考第九

結論

 

前言

楞嚴咒自明、清以來三、四百年間,一直是我國各宗、各派叢林中早晨課誦的主要內容,相沿至今未曾稍替。這大概是因為楞嚴咒的緣起是斷修行人的障礙(見《楞嚴經》卷一),而且也能住持佛法,生起修行人的諸種功德(見同經卷七)所致吧。甚至,在某些古代禪林,結夏期間,為了淨除行者魔障,也有所謂「楞嚴會」的舉行,其受重視的情形可見一斑。今日吾等去佛時遙,知識難求,法弱魔強,行者欲發心修道,建設道場、住持佛法,緣於自身的無明,業障與共業所感的陋劣世間,總是在發行的過程中有著種種的阻難與考驗。因此,誦持楞嚴咒成了末法行者在自利利他,住持、弘揚佛法過程中,一種不可或缺的方便與依怙,是很自然的。

學人根性魯鈍,出家前常常望著二千六百多字的大咒,為念不過來而懊惱不已。直到入伍後利用空閒努力,才稍有起色;到了出家後為了受具時能不帶本子,這才一鼓作氣在一個多月把它背誦下來,可謂備極艱辛。受具後一方面由於宣化法師來台提倡,二方面常住正在建設,諸事待舉,三方面學院同學初心向道,需要安頓身心。覺得,似乎可以透過上課前誦一次楞嚴咒來安住自他及道場,諸同參深以為然,沿習至今也已三、四年了,感應難思!後以在觀善寺研習經典的因緣,居士們對此咒亦深具興趣與信心,鹹望舉辦楞嚴咒法會,以僧俗大眾念咒之誠心與功德力,回向佛法常住,教團永固。發心清淨,用意誠懇而影響亦頗深遠,為此,學人深感隨喜之意,故於籌畫出版《學習用錄音帶》之際,對楞嚴咒作了一些小小的考據與分析。希望透過資料的比對,能夠將此咒呈現一些比較客觀的面貌來。所謂正本清源,斷疑生信,或者可以再於僧團當中,提起對此咒的認識和重視,甚至能引起更廣泛而深入的討論,與更實在的修持和弘揚,則正是筆者深所樂見。

以下正文將分別以正名、句釋、出處、發音分句、環境、背誦、功德、附考等九個單元來略為介紹本咒。

正文

正名第一

一、「楞嚴咒」具名:「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羅尼」,為唐大興善寺不空三藏譯。(見大正十九冊頁一○○a)

二、又名「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哆般怛囉無上神咒」(見前頁一三三a)

三、又名「中印度那蘭陀()曼茶羅灌頂金剛大道場神咒」(見前頁一三三c)

句釋第二

一、佛頂光明,謂佛頂放光,光中化佛說咒。

二、摩訶,翻為大,體遍十方之謂。

三、薩怛多,翻為白,相絕諸染之謂。亦翻為「悉怛多」。

四、般怛囉,翻作傘蓋,用蔭萬物之謂。亦翻為「缽怛囉」。

五、無,高明無極故。上,尊上莫等故。神,威靈叵測故。(以上見《楞嚴咒疏》,三峰寺版,度輪法師倡印)

六、陀羅尼,正翻為總持或能持能遮。前者謂於一法中總持一切法,於一義中總攝無量諸功德,(見《佛地論》卷五);後者謂持善法不使散、持惡法不使起之力用。有法()、義、咒、忍(安住諸法實相)四種陀羅尼,今指第三種咒陀羅尼而言。(見《智度論》卷五法界次第下及《瑜伽略纂》十二)所謂咒陀羅尼,即諸佛菩薩從禪定中所發之秘密言句,此一言句,具足如前總持及能持能遮之力用。

密教將此「咒陀羅尼」簡稱為「陀羅尼」,於諸經中,說到此「咒陀羅尼」有五種別名:()陀羅尼()()()真言()密語(密言、秘密號),前一為音之略翻,後四名為義翻。(《秘藏記本》)

咒,即梵語「陀羅尼」之舊譯(非正翻),新譯為:「真言」,即真語、如語、不妄不異之音(見《大日經疏》一)

又翻為秘密號、密言、密語,為如來三密中之「語」密,即法身佛所說之法。

又翻為「明」,真言能破煩惱諸闇故;又諸佛於諸身分放光明,于光明中任運而說故雲明。《大日經疏》十二:「破除一切煩惱、無明之闇,故名之為明。然明及真言義有差別,若心口出者名真言,從一切身分任運生者,名之為明」。《佛地論》一:「以慧為性,慧能破闇,故說為明」。換句話說:咒語事實上是以智慧的顯發與運用為內涵的。

出處第三

一、《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般剌蜜諦譯)卷七(大正十九冊頁139a——141)今流通本依此為准。此為以宋元二版校訂之明版,附於卷七之末。

二、同前另有「高麗版」,(134a——136c)錄於卷七經文之中。

三、《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羅尼》唐大興善寺不空三藏奉詔譯(大正十九冊,頁100a——102c)

四、梵字版〈大佛頂大陀羅尼〉(大正十九冊102c——105b,錄於前項之後)

發音第四

一、在一般通用原則上大抵皆依臺北大乘精舍之《重新校正國語注音咒本》為准,然各地發音仍稍有音轉。此為現代流通音。

二、古梵音,賴世培先生依前項中第三小項之漢音,反校而成,(見大乘出版:《古梵音範本》頁53——63)此版一般少有人用。

分句第五

一、第四會第二九一包至三○五句,依通俗念法,念成「阿素囉毗陀囉波迦泮291薩」、「婆提鞞弊泮292薩」、「婆……293薩」…弊泮305。學者若不習慣,可依原來之斷句直念無妨。蓋此咒古來流傳久遠,各地音轉不同,「真實」之音已不可考。學者但能至誠恭敬,隨取一種相應者修持即可,不必過度執著。

二、《宋元明版》與《課誦用本》同為四百二十七句(其實後者仍多出四句,但可看成一樣),二千六百二十字,分五會,兩者分句完全相同,此亦一般道場通俗念法。然依《楞嚴咒疏》(三峰寺版)及古咒原本(唐懷迪,宋柏亭二法師原本,見《國語注音咒本》),則全咒雖仍保持二六二○字,五會,但分句則為五五四句,與一般通俗本分句比較,多出一百二十七句!經仔細比較《咒疏》之譯意,古來分句,雖多出許多,然字數,字音等與今本則全同,只是在咒意的「分段」上古本分法較多罷了,今本中真正分句與咒意相違之處並不多。(可參考台中護國清涼寺稍後將首度重新校對、繪製出版之《楞嚴出相》)

環境第六

一、關於修持,誦習本咒之時間:教中流通之楞嚴咒小冊(大乘精舍出),引尤純淨居士編之〈持誦須知〉說:「若過午則屬惡道時間,更不宜誦此大咒,以免罪愆」云云,恭敬有之,然有規定太嚴之嫌,況又無經典為據。今人事忙,晚間誦習經咒者眾,此說一出,許多發心學誦之緇素大德因而裹足不前,阻斷修行之緣,殊為可惜,恐亦非諸佛菩薩所樂見!

今引《楞嚴經》卷七(大正藏十九冊,頁一三三c):雲「于初七日中,……恒於六時誦(楞嚴)咒、繞壇,至心行道,一時常行一百八遍。」又云:「第三七中,於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囉咒至第四七日,十方如來一時出現」文中「六時」,即指白天十二小時;「十二時」,即指一整天二十四小時。由此經證可知,誦此大咒並無時間之限制。

二、任何發心誦習此咒者,固當至誠懇切,不可輕率從事。然尤文中說:「須淨口(一貫道語)常素……花素者,俟值齋期,方可讀誦」云云,此說亦無經證。茹素誦持固然很好,若因緣未具而欲誦習亦無不可。未舉經證,但以一二耳聞,而妄設禁忌,斷人善根,此風不可長!

三、誦咒地點,固以寺院、庵堂及正設壇場為佳,若因緣未具,則家庭靜室,個人佛堂等亦佳。再無,則個人臥室,但能整潔無穢,衣衫整齊亦得。若於公寓中,可避免於主臥(夫妻房)內誦持。然此亦「理想」如此,若能心存至誠、恭敬,則無處不可誦習。

四、又尤文中稱本咒「系召請一切佛菩薩諸天神聖……(大悲)十小咒則退送法界一切佛神等,各安其所,故須同時持誦」云云,婆心誠為可感,然於佛法正見則嫌不足!「召請」之語固然不虛,「退送,各安」等語則不知所云。蓋大悲十小諸咒亦無非召請、皈命與祈福等義,何來送退之辭?佛菩薩,神妙不可思議,心感則應,心消則逝,何勞我等「召請」與「送退」?依人情之常巧設方便固無不可,若視為的論,則佛法將與神道之教何判?學者當知

背誦第七

一、初學之人,可依「禪門課誦之學習用」咒本為開始,隨著「學習用」錄音帶重複發音,直至全咒皆能順暢發音為止。此為第一步,重在耳根與舌根之純熟。

二、第二步,仍依學習用咒本,輔以適當(念得比以前稍快)錄音帶,隨音帶心無旁騖同聲念去。此時並用眼根、舌根與耳根,不可動用意根,直至三根純熟不必借用音帶為止。

三、第一步中,可依個人習性,分段重複進行;第二步初期亦可如此,然後期則必須全咒一氣呵成。

四、第三步,咒本同前,不再使用錄音帶,眼、耳、舌、意四根並用,眼、意二根為主,舌耳二為輔,專心分段、分句,記憶咒文。背誦時腦中浮現咒文之格式,輔助記誦,一次記若干句(多少不拘,端視各人習性,唯不宜一次太多句),俟背熟後,再記誦以下若干句。如是分段記誦,每背誦完一段,須從頭再背過若干遍,以補強原先之記憶,然後再進入下一小段之記誦,直至全咒記住為止。

五、第四步,全咒剛背完後,極容易忘失,故須每日再背誦全咒一遍以上,初背時可配合快念之音帶同聲背誦,背時意根緣想咒字及組織形式,耳根專心於咒音,如是複習,直至不必借用音帶亦能自誦為止。

六、第五步,所謂全咒純熟,是指最後能舍意根對咒字之緣想(這只是輔助記憶及避免錯漏的方便而已,其本身即是一種「妄想」,亦應舍離!)但用舌根與耳根,全咒不假思索而順暢,正確且迅速地誦出而言。

七、一切咒語之修持,以字音了了為其要件,但速度亦不可太慢,否則易生妄想,而且誦來吃力。以本咒而言,大眾同誦以八分半鐘左右為一般標準,個人獨誦可以六分鐘為度,然亦隨各別因緣有所不同無妨。

八、一般在家人,甚至不識字者,亦可利用「學習用」錄音帶來背誦。凡開車,坐車或工作起居等皆可播放隨念(在不影響安全及工作的情況下),如此則耳、舌二根亦可漸次純熟,達到背誦之目的。

九、于第三步驟時,可以每日固定抄寫若干句,隨身攜帶,於工作之暇背之,則雖在俗之人,亦有背熟之日。(字條用後以火化之或淨處收藏,切不可隨意亂丟!)

十、以上背法,經多人經驗,頗有成效,提出聊供後學者參考。然個人因緣習性不同,亦不必過於拘泥。

功德第八

(錄自《楞嚴經》卷七、大正十九冊、頁一三c~一三七c)

一、具果上自行化他之功德:

佛告阿難:「是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諸佛」。十方如來因此得「無上正遍知覺」、「降伏諸魔、利諸外道」、「生寶蓮華,應微塵國」、「於微塵國大轉法輪」、「於十方摩頂授記」、「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記」、「於十方拔濟群苦」、「於十方事善知識」、「令諸小乘,聞秘密藏不生驚怖」、「於滅度後,傳佛法事,究竟住持」、「嚴淨戒律,悉得清淨」。

二、生起滅惡生善之功德:

佛告阿難:「汝等有學,未盡輪回……不持此咒,而生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又云「樺皮貝葉,紙素白氈,書寫此咒,貯於香囊。是人心昏,未能誦憶,或帶身上,或書宅中,當知是人,盡其生年,一切諸毒,所不能害。

三、又云:

如來說此神咒可「救護世間,得大無畏;成就眾生,出世間智」。

所謂:

()能滅諸難,得鬼王護經云:「當知如是誦持眾生,火不能燒,水不能溺,大毒小毒所不能害。乃至天龍鬼神,精祗魔魅,所有惡咒,皆不能著。心得正受……萬物毒氣,入此人口,成其露味;一切惡星,並諸鬼神………於如是人,不能起惡……諸惡鬼王,並其眷屬,皆領深思,常加守護。」

()菩薩加持得宿命通。經云:「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恒河沙俱胝,金剛王菩薩種族,‥‥‥而為眷屬,晝夜隨侍‥‥…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周遍了知,得無疑惑。」

()不墮惡道,遠離貧賤。經云:「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藥叉、羅剎‥‥…並諸餓鬼,有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若禮、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己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

()同佛功德,速得成就。經云:「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淨;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能者,令得智能;不清淨者,速得清淨;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淨除業障,滅無間罪。經云:「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清融宿業,悟無生忍。經云:「若有眾生,從無量無數劫來,所有一切輕重罪障,從前世來,未及懺悔。若能讀誦,書寫此咒,身上帶持,若安住處,莊宅園館。如是積業,猶湯銷雪,不久皆得,悟無生忍。」

()滿眾生願,不生邊地。經云:「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念斯咒,或能身上帶此,悉怛多般怛囉者,便生福德智能男女。求長命者,即得長命。欲求果報速圓滿者,速得圓滿。身命色力,亦複如是。命終之後隨願往生十方國土,必定不生邊地下賤,何況雜形。」

()擁護國界,眾生安樂。經云:「若諸國土,‥‥‥饑荒疫癘,或刀兵賊難、鬥諍,兼餘一切厄難之地,寫此神咒,安城四門,並諸支提(佛剎),或脫闍(豎幢)上;令其國土,所有眾生,奉迎斯咒,禮拜恭敬,一心供養;令其人民,各各身佩,或各各安所居宅地,一切災厄,悉皆消滅。阿難,在在處處,隨有此咒,天龍歡喜,風雨順時,五穀豐殷,兆民安樂。」

四、護持行者,如法修行。

經云:「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地,身心泰然,得大安隱。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諸有學人,及未來世,諸修行者,依我壇場,如法持戒,所受戒,逢清淨僧,持此咒心,不生疑悔。」

五、畢竟成就,心地開通。

經云:「是善男子,于此父母所生之身,不得心通,十方如來,便成妄語。」

六、誦此神咒,皆得無量八部天龍,諸天鬼神及金剛藏菩薩等之發願護衛,令能安立道場,遠離魔事,如法行道,速證菩提。(見前,頁一三七A)

附考第九

一、關於楞嚴咒版本之問題。由於中國文字乃是以「字形」為主,而非「拼音」字(梵文則反此),再加上「同音異字」及時代,地區不同,所造成的「同字異音」等因素,使得中國佛教在「真言」的翻譯上,其「精確性」、「統一性」與「恒久性」,自來就一直困擾著漢地密教的行者。往往同一個咒語,不但其譯名不同,其譯音字形、翻譯之字數與咒語之斷句等,也大不相同。而且,由於翻譯的不統一,隨著年代與地區的廣遠,其不同的版本也就愈來愈多了,常常令學者不知要以何版本為主。因此,對於不同版本,考察其同異。分辨其正訛、檢討其價值,在自行化他上,是有其需要性的。

二、各種版本之楞嚴咒:在「出處」中我們曾列出大正藏中的四種版本,然而事實上教界中流通的版本並不止此,今就各種可收集到的版本作一簡要之比對與分類如下:

()宋元明版——出自大正十九冊,頁139a——14b,附於《高麗版楞嚴經》卷七之末,共2620字,分427句。

()禪門日誦學習版——天甯寺古刻版,與前版全同。

()佛門課誦本——一般流通版,字形、字數與前版全同,然分句有431句,與前稍異。

說明:此三版顯然為同一系統,皆以《明版》(以宋、元版校之,見大正19冊頁一三九注二)為主體,課誦本分句稍異關係不大。

()國語注音小冊——大乘精舍重新注音流通。字形、字數亦同前版,然分句則大異,共有五五四句。

()楞嚴咒疏本|三峰寺版、宋柏亭法師疏,除第一會第五句多「南無」二字外、與第()項全同。

說明:()()二種版本為同一系統,而以《咒疏本》為主。以一系統顯然與前一系統非常接近,雖分句有大差異,然此是因為依咒義分句所使然。這兩大系統都可視為宋朝之版本的變形。

()高麗版——大正十九冊,頁134a——136c,此本中土不甚流通,用字及字數與前兩系統完全不同。唯字音稍接近,共二七五六字,四三九句。本版特色為對字音之讀法(如「引」、「二合」等)及咒義皆略有說明,為高麗版《楞嚴經》卷七之正文。它自成一個系統,不同前二者。

()靈雲寺梵字版——名為〈大佛頂大陀羅尼〉,大正十九冊頁102c~105b,共有梵字2720,分成五三四句。與前三系統亦看不出有什麼關連,亦可視為獨立的一種版本。

()黃檗版——大正十九冊頁100——102c,具名為〈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羅尼〉為唐朝不空三藏所譯。亦有「引」、「去引」、「二合」等發音註腳,共3119字、無段句。

()古梵音單行版——三寶佛教文物流通處出,字形與字數均同前,依黑點斷句有一四一句,依一般空格法斷句有七五六句,此與前不分句異。有國語注音及句碼。

()賴世培古梵音——《古梵音範本》頁53——59(臺北大乘精舍出)字形、字數及國語注音與前全同,唯點句雖亦一四一句,但與前者之分法稍有不同。至於分句,印刷不甚明確,約為七四四句,亦有別於前。

(十一)賴世培古梵羅馬拼音——同前,頁60——63,同第()項,有七五六句,發音亦同。

(十二)賴世培手抄梵文版——同前、72——88,共有梵字二五八七字。然與(十一)項對照其羅馬拼音,可發現手抄梵文有重複處(2122句重複)亦有脫落處(7879132133句缺)

說明:由一連串的比對可發現()——(十一)項其實都屬於同一系統,可以《古梵音楞嚴咒》本為其代表。

三、小結:有以上十二項版式的比對分析中可知,今天可得的諸種楞嚴咒版本中,歸納起來有五類(系統)。其中第一、二類差異最少,只是斷句不同,于實修上差異應不大,因此又可合併成一大類,統名之為〈宋之明版〉。此類正是近幾百年來未流通最廣的版本。

另《高麗版》及《靈雲版》兩類、前者流通稀,後者解讀困難,故于修持上亦少有人用它。

最後一類(第五類)是不空三藏所譯的《古梵音》版,其發音已由賴世培居士同尼泊爾籍旅美梵語教授迪派克博士合作以「羅馬拼音」擬古梵音拼出(見《古梵音範本》前言)。頗有可取、只是不知道正確性如何,再加上與一般流通之《宋元明》本差異頗大,故修持者亦鮮聞其人!(不能與大眾共修故)

如此說來,還是一般流通的課誦本楞嚴咒較能為吾人所用!記得筆者還在成大當學生時,曾經聽過某位學長說:他之所以未開始學誦楞嚴咒,是因為還沒有找到楞嚴咒「最正確」的發音!這種想法讓多少人平白浪費了青春生命?咒語,有確切的傳承,能誦習「正確的」發音固然很好。然而,由於時空的變遷、文獻的錯落,當「最正確的」已然不可考時,執意如此是否也是一種迷思?數百年來,多少的禪林大德(包括日、韓兩國),不也都每天早晨誦著未經考據的楞嚴咒,而仍淨除業障、增上道業?所謂直心是道,既然確切的咒音已不可考,那何不面對現實,就因緣所及的部份驀直修去呢?

、關於本咒的功德,一般咒本或法師、居士,總是以自己的認識和「想當然耳」的論證來描述誦持楞嚴咒的功德。然而因為沒有經證,所以往往缺乏了一份強而有力的說服力,說了一大堆,卻仍不能使人生起如法的修持信心來(尤其是學習此咒,信心與喜樂的動機更是重要!)總是一曝十寒,而不能一鼓作氣,殊為可惜。因此,不憚繁複後地,在本文中引錄經證以為補救焉。

五、所謂持咒禁忌。中國,是個「禁忌」的民族,似乎,一切的好事、壞事,都要必然地帶有一些沒有根據的,不知起於何時、何地的禁忌,才能表現這件事情的特殊。妙的是,在群眾預期的心理之下,禁忌被莫名其妙地提出與傳揚,已然成了「很內行」的唯一標準。因此,中國到處有一些「內行人」,運用著中國人特有的想像力和聯想力,在提出一些毫無根據的、想當然耳的禁忌來。坊間流通的楞嚴咒小冊子,正卯足了勁在宣揚此類善意卻不理智的說法,而且也不少人深信著!為此,本文引證了經典,希望能稍微平衡一下此類的思想。

結論

重視楞嚴咒,是漢傳佛教的特色,尤其韓國的叢林,對於初入佛門的行者,更是要求多誦此咒以淨除業障(往往一天要誦全咒三十遍之多!)而效果、感應亦不可思議,看看今日臺灣的佛教,有人盡往好處看、想,當然他的危機意識不會生起,然而如果你能體會一下佛法內在的特質與對修行及環境的要求,那麼,今日的佛教事實上是非常需要你我去努力護持的。外道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僧團內部自己的觀念混淆與身心墮落!扶助正法、破魔顯正,個人的修為與力量是如此的有限,憂心之外,更是懊惱自己是如此的無能!如果沒有楞嚴咒,那佛子誓死護衛佛教的心思,又能何所寄呢?

佛曆二五三六年元月十一日深夜於開山堂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