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12月08日 星期日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冬月初八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曹洞宗的創立及發展
香港佛學院 2018-05-17

曹洞宗的創立及發展

曹洞宗為禪宗南宗五家之一,由良價禪師住持宜豐洞山時所創立。

曹洞宗,禪宗的五個主要流派之一。淵源有兩種說法:一為取曹溪六祖慧能及六世孫,洞山之名;二為取第二祖曹山,第一祖洞山之名。為了讀音方便,次序作顛倒。

祖庭事苑七中記載:曹山即洞山之嗣子,今不言洞曹言曹洞者。亦猶慧遠即慧持之的兄但言持遠而不言遠持,蓋由語便而無他。叢林或指曹為曹溪,蓋不知世裔來歷之遠近,妄自牽合。然以前者為近於真也,案曹洞宗源出六祖弟子行思,傳希遷,希遷傳藥山,藥山傳雲岩,雲岩傳良價禪師。住瑞州洞山,洞山傳本寂禪師。住撫州曹山,其說立五位君臣以為宗要。五位者,正中偏,偏中正,正中來,偏中至,兼中到,是也。君為正位,臣為偏位。正位即空界,偏位即色界。

良價(807-869),少時在家鄉諸暨隨師出家,青年時期到嵩山受戒,之後遍游禪林。他先去南泉(今安徽貴池境內)參謁普願(748835),深領紊契,隨後又往溈山(今湖南寧鄉境內)參謁靈佑(771-853),再在雲岩(湖南潭州境內)從師曇晟並受心印。曇晟圓寂後,良價離開雲岩又先後雲遊了鄂州、袁州、吉州、宣州、建昌等地。唐大中十三年(859),良價來到宜豐洞山,當他涉趟洞水時睹影頓悟,因是終止雲遊,從此駐錫洞山,宣講他所悟是的禪宗新法,一時四方徒眾紛紛前來學法。良價的弟子本寂(840901)在洞山學法數年,後到曹山(今江西宜黃境內)統揚師法,遂使宗風大舉。由於良價住洞山,本寂居曹山,所以禪林中把師徒兩人創立、弘揚的新禪宗稱為曹洞宗(不言洞曹而言曹洞,惟語順而已)

良價圓寂後,洞山眾僧推舉道全為洞山住持。道全進一步發展了曹洞宗,為洞山禪學作了了承上啟下的貢獻。

曹山法系四傳之後便斷絕。良價另一法嗣道膺(835902)一脈綿延趨盛,傳到天童正覺(1091-1157)時,曹洞宗再度廣揚天下,國內許多著名禪林都是由曹洞宗法嗣所創,正所謂今天下舉宗者,往往推少林,而少林所宗者蓋曹洞也(趙寶俊《少林寺》。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早在良價住持洞山時,便有位叫瓦室能光的日本僧人到洞山參師良價,並在洞山住了30年。新羅(今朝鮮)僧人利嚴(870-936)曾嗣法於道膺,歸國後在須彌山建廣照增,創須彌山派。西元13世紀初,日本僧人道元又將曹洞宗傳入日本,開立日本曹洞宗。到20世紀80年代,日本曹洞宗信徒已發展到1000多萬人。

良價的禪學思想良價禪學思想的真正形成是在他涉足洞山時,他看到水中映著自己的倒影,頓時大悟徹悟,由是作偈語: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須應憑麼會,方得契如如。

良價認為無須四處去求佛,佛在性中,心即是佛,覺悟不假外求,得道靠頓悟,用不著以打坐息想、起坐拘束其心地終年修行來漸悟。此後,良價陸續作了《玄中銘》、《五位君臣領》、《五位顯訣》等偈頌,用3個概念配以君臣之位來對其教義加以闡述:

所謂正位,即是君位,含體、空、理,指本來無物,唯真如是本位。偏位即臣位,含用、色、事,指萬物有事相。偏中正,即臣相君,指唯見真如,不見事相,舍事入理,攝用歸體。正中偏,即君視臣,指唯見事相,不見真如,背理就事,從體引用。兼即君臣合道,指將體用、真俗、事理、淨染統一起來,正偏兼帶,事理混融,內外和合,非染非淨,非正非偏。

五位君臣說把萬法根源歸於佛性,以佛必赤世界最後的精神本體,即君位,而大千世界的萬事萬物,只不過是這個本體所顯現出來的現象而已。

曹洞宗禪風以回互細密見稱,其宗旨認為萬物皆虛幻,萬法本源為佛性,這正是良價禪學思想的體現。

良價除作了《玄中銘》、《五位君臣頌》、《五位顯訣》外,還撰有《寶鏡三昧》、《綱要偈》、《新豐吟》。此外還編纂過《大乘經要》一卷。良價的言語經其弟子整理成《曹州洞山良價禪師語錄》、《筠州洞山悟本禪師語錄》各1卷,被曹洞宗信徒視為經典。至於良價的其他詩作及玄言則散見於歷代有關宗教著述中。

良價于唐通十年(869)端坐圓寂,唐懿宗賴良價以悟本禪師法號。良價身葬洞山,立以石塔,號慧覺寶塔,後世俗稱價祖塔

洞山普利禪寺唐大中十三年(859),良價雲遊到洞山,在此募邑民雷衡之地建廣福禪寺,衡施以環山肥田3000餘畝作寺產。

唐朝末年,淮南節度使楊行密捐資擴大洞山寺宇。北宋咸平年間,廣福寺易名為功德禪寺,宋真宗趙恒為禪寺專門書寫了匾額。紹聖五年(1098),宜豐同安女佛徒雷四十三娘為紀念良價洞山悟道,特捐資在良價當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禪寺前)之上建起一座頗具特色的單拱石橋──逢渠橋。元初,縣人胡俊孚施資擴修寺宇。元末,洞山寺宇俱毀于兵燹,曹洞宗祖庭遭到極大破壞。明萬曆年間,寺基丈量入公產版籍。至崇禎年間,本縣舉人戴國士得其產,於是再倡修復洞山,特延請匡山高僧淨聰到洞山。淨聰在此重整寺宇,張揚曹洞正宗,四方僧侶自遠而至者日眾,洞山法錫由是複振,淨聰也因之譽為洞山中興第一祖

清康熙十一年(1672),是時洞山寺宇已更名為普利寺,重建洞山寺宇的後法堂(即藏經閣)及僧房。嘉慶二十三年(1818),洞山正宗38世住持海壽在後法堂門楣正中立起大匾,上書佛在性中,對良價的禪學思想作了高度概括。

洞山現存禪跡及宗教主要景觀有後法堂、價祖塔、佛塔林、逢渠橋、夜合山、拐杖山、木魚石、考功泉、聰明泉及羅漢松等。佛塔林規模甚大,僅洞山禪寺周圍各山頭,就有自唐至清歷代佛塔大小近50座,其中慧覺塔(良價墓塔)被中外曹洞宗僧徒奉為祖塔。20世紀80年代初期,江西省宗教事務部門撥專款對洞山開始全面整複,使曹洞宗祖庭原貌重新展示於世。

19814月,日本宗教事務開發課課長濱名德永和日中友協宗教者懇談會事務長鈴木信光等一行3人到洞山考察,目睹後才確認洞山為曹洞宗發祥地。同年97日,日本佛教史跡考察團松田文雄一行16人再次到洞山參謁。198511月,日本曹洞宗研究會申村健治一行4人來洞山參拜。通過這幾次佛事訪問,中日曹洞宗學術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中国禅宗宗派法脉传承图.曹洞宗法脉


http://www.foyan.cn/uploads/allimg/150712/1216401H7-0.gif

http://www.foyan.cn/uploads/allimg/150712/121640CI-1.gif

http://www.foyan.cn/uploads/allimg/150712/1216403243-2.gif

http://www.foyan.cn/uploads/allimg/150712/121640N47-3.gif

http://www.foyan.cn/uploads/allimg/150712/1216401343-4.gif

http://www.foyan.cn/uploads/allimg/150712/1216402339-5.gif

http://www.foyan.cn/uploads/allimg/150712/1216404403-6.gif

http://www.foyan.cn/uploads/allimg/150712/1216405063-7.gif

http://www.foyan.cn/uploads/allimg/150712/121640C60-8.gif

圖:佛眼導航

http://www.foyan.cn/news/chanzong/chanzongwujia/caodong/7031.html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