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二月廿日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林清玄:高僧的眼淚
大公佛教 2017-02-07

林清玄:高僧的眼泪

林清玄:高僧的眼淚

大公佛教

有一位中年以後出家的僧人,居住在離家很遠的寺院裡。由於他有很高的修持,許多弟子都慕名而來。他平常教化弟子們:應該斷除世緣,精進開啟智慧,破除自我的執著;唯有斷除人間的情欲,才能追求無上的解脫。

有一天,從高僧遙遠的家鄉傳來一個消息,他的獨子因疾病而死亡了。弟子們聚在一起討論:要不要告訴師父這個不幸的消息?師父聽到獨子死亡的消息會有什麼反應?後來,他們得到共同的結論:師父雖已斷除世緣,孩子終究是他的,應該讓他知道這個不幸。並且他們認為以師父那樣高的修行,對兒子的死一定會淡然處之。

當弟子們把不幸的消息告訴師父時,高僧竟痛心疾首,流下了悲愴的眼淚,弟子們大惑不解,師父經過長久的修行,仍然不能斷除俗情嗎?

一位弟子大著膽子問:師父,您平常不是教導我們斷除世緣,追求自我的覺悟嗎?師父說:「我教你們斷除世緣,追求自我覺悟的成就,並不是叫你們只為了自己,而是要你們因自己的成就使眾生得到利益。眾生在沒有覺悟之前就喪失了人身,都是讓人悲憫傷心的。我的孩子是眾生之一,我為他流淚,也是為這世界上尚未開悟就死亡的眾生而悲傷呀!

弟子們聽了師父的話,都感到傷痛不已,精進了修行的勇氣,並且開啟了菩薩的心量。

這實在是動人的故事,說明了修行的動機與目標,只有一個人確立了修行是為使得眾生得益,不是為了小我,修行才成為動人的、莊嚴的、無可比擬的志業。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找到大乘佛法的真精神,大乘佛法以慈悲心為地,才使萬法皆空找到落腳的地方。也可以說是說空不空,無我是空,慈悲是不空。雖知無我而不斷慈悲,故空而不空;雖行慈悲而不執有我,故不空而空。當一個人不解空義的時候,人不能如實知道一切眾生和己身無二無別,則慈悲是有漏的,不是真慈悲。這是為什麼高僧要弟子先進入空性,才談眾生無別的慈悲。

進入空性才有真慈悲,在《華嚴經》裡說:「菩薩摩訶薩入一切法平等性故,不于眾生而起一念非親友想。設有眾生,于菩薩所,起怨害心,菩薩亦以慈眼視之,終無恚怒。普為眾生作善知識,演說正法,令其修習。譬如大海,一切眾毒,不能變壞,菩薩亦爾。一切愚蒙、無有智慧、不知恩德、嗔恨頑毒、懦慢自大、其心盲瞽、不識善法、如是等類、諸惡眾生、種種逼惱、無能動亂。這是多麼偉大的境界,想一想,如果菩薩沒有進入一切法平等性,如何能承擔眾生的惱亂、愛惜眾生如子呢?

佛陀在《涅槃經》裡說:「我愛一切眾生,皆如羅睺羅(羅睺羅是佛陀的獨生子,後隨佛出家)。也無非是說明眾生如子。菩薩與小乘最大的區別,就是慈悲,例如佛教說三毒貪嗔癡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修小乘者斷貪嗔癡,修大乘菩薩則不斷,反而以它來度眾生。為什麼呢?月溪法師說:「貪者,貪度眾生,使成佛道。嗔者,呵罵小乘,讚歎大乘。癡者,視眾生為子。菩薩不斷貪嗔癡,非是菩薩有所執迷,而是慈悲眾生,所以不斷。

什麼是慈悲呢?並不是我們一般說的同情或憐憫,與樂曰慈,拔苦曰悲,把眾生從苦中救出來,給予真實的快樂才是慈悲。

佛法裡把慈悲分成三種:一是眾生緣慈悲,就是以一慈悲心視十方六道眾生,如父、如母、如兄弟姊妹子侄,緣之而常思與樂拔苦之心。二是法緣慈悲,就是自己破了人我執著,但憐眾生不知是法空,一心想拔苦得樂,隨眾生意而拔苦與樂。三是無緣慈悲,就是諸佛之心,知諸緣不實,顛倒虛妄,故心無所緣,但使一切眾生自然獲拔苦與樂之益。

要有眾生緣慈悲才能進入法緣慈悲無緣慈悲,若沒有眾生的成就、緣的成就、慈悲的成就,大乘行者是絕對不可能成就的。高僧的眼淚因此而流,在這娑婆世界的菩薩們見到眾生愚迷、至死不悟,何嘗不是日日以淚洗心呢?(摘自《情深,萬象皆深》)

文章關鍵字:林清玄 高僧 慈悲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