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曆2024年03月29日 星期五 佛曆2568年 農歷 甲辰(龍)年 二月廿日
會員登錄 會員註冊 簡體版 繁體版
學誠長老:廣開方便之門
顯密文庫 2016-03-27

廣開方便之門

學誠長老法華漫話系列之

《法華經》全稱一般說是《大乘妙法蓮華經》,但如果按經中說法,則是《妙法蓮華教菩薩法佛所護念經》。

妙法,就代表微妙,不可思議,即第一最勝之法,微妙難測,不可思議,叫妙法。

《法華玄義序》說:「妙者,褒美不可思議之法也。」

《法華經·方便品》也說:「我法妙難思。」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中說:「能受持讀誦《法華經》,破一切暗,於眾經中最為其尊,是諸經中王,諸經法中最為第一。」

天臺宗更以《法華經》立宗。全經主旨在會三乘歸一乘,開權顯實,給學人以深刻的啟迪。本文側重從“方便”的角度試談對經文意趣的淺探。

「十方國土中,唯有一佛乘。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是《方便品》中世尊宣說的偈言。

啟示我們,十方國土,無論是穢土,例如娑婆世界,還是淨土,例如極樂世界,佛陀所說教法都只是一乘,即佛乘;無論是說三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還是說五乘(人乘,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其實都只是佛乘的前方便。

佛陀在《方便品》中直截了當說明:「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舍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出現於世。」

佛知見,就是了知照見諸法實相的佛智慧。佛知見又可稱為「真心、妙明真心、圓覺、真如、佛性、如來藏、涅槃妙心、一真法界」等,名異實同。

諸佛所以出興於世,只為這一樁大事。

淨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對此有淺顯的闡述:「原夫眾生與佛,本性原無二無別。只以眾生不守自性,為塵勞所汙,習染所蔽,致迷悟攸殊,生佛迥別。惟眾生迷有淺深,根有大小。如來乃隨機設教,對病發藥。為實實權,開權顯實。於一乘法,作種種說。善根成熟者,令其直登覺岸。惡業深厚者,令其漸出塵勞。是以四十九年中,大、小、漸、頓、半、滿之教,隨其種性,施以教化。」(印光法師文鈔·淨土法門說要)

《大佛頂首楞嚴經》說:「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殊途而同歸。在「入佛知見」之前,一切施設均可視為「方便」。

即使以「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標榜的禪宗,也還是有許多方便。例如「機鋒轉語、呵佛罵祖、棒喝、話頭」等。

印光大師在《宗教不宜混濫論》中對此有詳細說明:「及至曹溪以後,禪道大行。不立文字之文字,廣播寰區。解路日開,悟門將塞。故南嶽青原諸祖,皆用機語接人。使佛語現成語言,無從酬其所問。非真了當,莫測其說。以此勘驗,則金鍮立辨,玉石永分。無從假充,用閑法道。此機鋒轉語之所由來也。自後此法日盛,知識舉揚,唯恐落人窠臼,致成故套,疑誤學者,壞亂宗風。故其機用愈峻,轉變無方,令人無從摸索。故有呵佛罵祖,斥經教,撥淨土者。以此語言,剿人情見,塞人解路。」但是,「今人以機鋒轉語為宗,不求契語,唯學會透。是認指為月,不復知有真月矣。惜哉!」指者,方便也。

而高唱「往生淨土,不退成佛」的淨土宗,其念佛,其往生,也還是一個「方便」,並非即此就是究竟。

淨宗行人考慮到「宗教法門,多仗自力。縱令宿根深厚,徹悟自心,倘見、思二惑稍有未盡,則生死輪回依然莫出。況既受胎陰,觸境生迷。由覺至覺者少,從迷入迷者多。上根猶然如是,中下又何待言。生死了脫,是誠不易」(印光法師文鈔·淨土法門說要)。因此,先轉求往生淨土,從而依靠彼土依正二報的殊勝增上緣,直登不退,速圓佛果。

如《佛說阿彌陀經》的另一個譯本,玄奘大師根據梵文本直譯的《稱讚淨土佛攝受經》云:「諸有情類聞斯妙音,諸惡煩惱悉皆消滅,無量善法漸次增長,速證無上正等菩提。」...「若生彼土,得與如是無量功德眾所莊嚴諸大士等同一集會,受用如是無量功德眾所莊嚴清淨佛土,大乘法樂常無退轉,無量行願念念增進,速證無上正等菩提。」...「日夜六時親近供養無量壽佛,遊歷十方供養諸佛,于諸佛所聞法受記,福慧資糧疾得圓滿,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法華經·藥王菩薩本事品》也提到:「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得往生安樂世間(注:即極樂世界),阿彌駝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花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複不為瞋恚、愚癡所惱,亦複不為驕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得是忍已,眼根清淨,以是清淨眼根見七百萬二千億那由他恒河沙等諸佛如來。」

往生淨土是一個跳板,在極樂世界也還是要繼續學修的。

諸佛為度眾生入於一乘佛法,廣開八萬四千法門。那麼後世學人又該如何處理種種「方便」之間的關係呢?

世尊在宣說《妙法蓮華經》時,已早有開示。《囑累品》中佛囑累諸菩薩說:「汝等亦應隨學如來之法,勿生慳吝!于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來智慧者,當為演說此《法華經》,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于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則為已報諸佛之恩。」

如來智慧,即前文中所說的「佛知見」,亦即《華嚴經》裡「一切眾生皆具」的「如來智慧德相」。世尊告言,如果有根熟器利、堪能「信如來智慧」的眾生,就應該為之演說最上一乘實相之義,不能吝法,以小法教之。但是眾生無邊,必然還有許多根器尚不足以頓契實相,直下擔當的眾生,對這些眾生是不是就捨棄不教呢?不是的,這時應該用佛陀教法中的其它法類來教化他們,來令他們獲得相應的佛法利益和法喜。

世尊說,你們如果能夠這樣做,就是「隨學如來之法」,就是報佛恩。世尊「三摩諸菩薩摩訶薩頂」殷勤囑託。據此,後世學佛人處理各種法門、各個派別關係的正確態度應該是「于未來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所深喜學修之某某法者,當為演說此某某法,使得聞知,為令其人得慧故。若有眾生不信受者,當于如來餘深法中示教利喜」。

我們應該向經中諸菩薩學習 !

時諸菩薩摩訶薩聞佛作是說已,皆大歡喜,遍滿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頭,合掌向佛,俱發聲言:如世尊敕,當具奉行!唯然世尊!願不有慮!如是三

觀世音菩薩就是隨學如來,為度眾生廣開方便之門的典範。

《法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世尊應無盡意菩薩之發問,廣說觀世音菩薩得名因緣,為眾生說法之種種方便。

印光大師有段文字可作歸納:「觀世音菩薩,于無量劫前,久已成佛,號正法明。但以悲心無盡,慈誓莫窮,故複於十方世界,現菩薩及人天凡聖等身,以施無畏,而濟度。普門品所謂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不但現有情身,即山河,船筏,橋樑,道路,藥草,樹木,樓臺,殿閣,亦隨機現。總以離苦得樂,轉危為安為事。凡遇刀兵,水火,惡病,惡獸,冤家對頭,惡鬼,毒蛇,種種危險者,果能至誠稱念南無觀世音菩薩,即可蒙菩薩加被,轉危為安。」(印光法師文鈔·普勸全球同胞同念觀音聖號啟事)

《大佛頂首楞嚴經》卷六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云:「我得佛心,證於究竟。能以種種珍寶,種種供養,十方如來,傍及法界,六道眾生。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長壽得長壽,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由此可見,觀世音菩薩所行種種方便無非是為眾生「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如同印光大師說:「佛唯欲眾生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然眾生根機不一,心願各別。或有眾生求福求壽求財求子等,只要心誠求之,有求必應。此雖是世間法,然接引下根,漸種善根,故亦滿願。」而論佛之本意,「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就是要令眾生皆同成佛。

太虛大師在《法華經講演錄》中對《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意趣有揭示:「為救已發心持是經之眾生,則有《陀羅尼品》。為救未發心持是經之眾生,則有《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良以眾生遭遇災難,受諸苦惱,不易受持是經;若先有本品以為攝受,則可仗佛力,免苦難,終獲得持是經,故此品實為求持是經者之增上緣也。」這可以說是觀世音菩薩的普門方便。

《普門品》中除宣說了普門方便,還展示了觀世音菩薩施捨的另一個特別方便--稱名方便(持名方便)

《普門品》一開始,無盡意菩薩啟問世尊:「觀世音菩薩以何因緣,名觀世音?」世尊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無量百千萬億眾生,受諸苦惱,聞是觀世音菩薩,一心稱名,觀世音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

經文中一再宣說稱名,如「稱觀世音菩薩名、持是觀世音菩薩名、稱其名故」。這就是稱名方便,或說持名方便。

稱名方便是「勝異方便」(蕅益大師語)。禪教律各宗皆奉為日課的《佛說阿彌陀經》開示的就是持名方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蕅益大師在《佛說阿彌陀經要解》中說:「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議,故名號不可思議;名號不可思議,故使散稱為佛種,執持登不退也。」

如《法華經·方便品》中說:「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說「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乃至一時禮拜供養」與「受持六十二億恒河沙菩薩名字,複盡形供養飲食、衣服、臥具、醫藥」所獲的福完全一樣,且「百千萬億劫,不可窮盡」。這正是名號功德的生動體現。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又說:「諸經示淨土行,萬別千差,如觀像、觀想、禮拜、供養、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淨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世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

「當知執持名號,既簡易直捷,乃至頓至圓,以念念即佛故,不勞觀想,不必參究,當下圓明,無餘無欠,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可臻其域。」

稱念名號,無論什麼人,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無論是動中還是靜中,均可進行,甚至如典籍記載,連八哥、鸚鵡等也能念。其圓頓如《大佛頂首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燃香人,身有香氣。此則名曰香光莊嚴。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於此界,攝念佛人歸於淨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以稱名方便可「自得心開、入無生忍、得三摩地」,不可謂不方便。

《文殊般若經》中文殊菩薩教入「一行三昧」之法,也是採用持名方便,「欲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閒,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專稱名字,隨彼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繼,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念一佛功德,與念無量佛無二。」

《地藏菩薩本願經》中載地藏菩薩為婆羅門女時,欲知亡母投生去處,覺華定自在王如來也是教以持名:「端坐思惟吾之名號,即當知母所生去處。」該經更有專門一品《稱佛名號品》廣宣稱佛名號功德利益。

稱名方便的「勝異」,故觀世音菩薩于普門方便中特開「稱名方便」,以「持名方便」助成「普門方便」,再以「普門方便」攝受眾生受持《法華經》,歸於佛乘。或有善根極成熟,信心成就的眾生亦可單刀直入,直接持稱菩薩名號,證入諸法實相,得大涅槃。

觀世音菩薩之持名方便正所謂「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因此,《觀世音普門品》中世尊告敕:「是故眾生皆應受持觀世音菩薩名號...,是故須常念,念念勿生疑。」

一部《妙法蓮華經》實在是「唯一真實」與「廣大方便」關係的美妙揭示!它啟迪著後世學人應該重視「方便」、廣開「方便」,以「方便」上求下化,令眾生最終歸於諸佛之境。

 



評論文章

    暫無評論
您還沒有登錄,暫不能評論,登錄註冊